做“望着未来、活在今天”的中国学术——《中国研究文摘》首发座谈会在浙大举办

zhq 2025-06-25 阅读:123 评论:0
2025年6月24日,由浙江大学中西书院、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术月刊》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研究的当下与前路——《中国研究文摘》首发座谈会”在浙江大学中西书屋举办。《中国研究文摘》由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刘东发起并主编,世纪文景...

2025年6月24日,由浙江大学中西书院、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术月刊》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研究的当下与前路——《中国研究文摘》首发座谈会”在浙江大学中西书屋举办。《中国研究文摘》由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刘东发起并主编,世纪文景出品。旨在定期关注、摘编60余种“中国研究”领域高水平人文学术外刊的学术成果,现已推出第1辑。

《中国研究文摘》第一辑

在海外汉学研究如火如荼的当下,如何将海内外中国研究的前沿成果尽收眼底,以继续推动国学与汉学的对话?随着中国学术的持续崛起,中外学术交流的强度、密度与时效性持续增强,如何进一步提升学术判断力与学术敏感性?在翻译神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时代,人工精读、筛选、摘编、翻译是否仍显必要?其意义与价值又在何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姚大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赵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虞云国、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陈恒,以及浙江大学中西书院教授刘东、徐泓、刘迎胜,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鼎新,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俊,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英刚等12位中国研究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座谈并一一作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指出,无论是学术“前线”的研究者,还是各所国内一流高校,都担负着“学术最高点”的使命,我们的最高点所在,就是要同“外面”对话。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陈恒认为,《中国研究文摘》的出版是一种超越学科本身的学术致敬,从这里不单单可以看到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的新近成果,更能看到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如何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区域的,他们研究的路径是什么?他们究竟出了哪些人、哪些著作、哪些观点?反过来,我们研究美国能达到这个程度吗?达不到的话,我们应该怎么做?面对这样的提问与反思,也正如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姚大力所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并不是指把中国自己生产的知识体系化,而是必须对外部世界的自然与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所有领域,保持充分开放的状态。

《中国研究文摘》恰恰是这种学术训练的一种成熟示范。由10位来自海内外高校的青年学者组成的编委团队,在主编刘东教授的指导下,从定期关注的数十种海外学术期刊中“披沙拣金”,挑选出学术创意优质、问题意识前沿、研究进路别具一格的论文及高质量书评,在保留文章风格和原意的前提下进行深入理解后的重新输出,做到篇幅精简而意义不减、核心完整而又简洁易读。正如浙江大学中西书院教授刘迎胜所言,当今越来越依赖“工具”的年轻人会从这样的一份“文摘”中“拿到”很多东西。

这当然不是终点,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虞云国也借此机会寄语更多中青年研究者:“要把别人的东西拿来化为自己的血肉,然后把它输出出来。”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对《中国研究文摘·第1辑》中摘编的两篇艺术史文章印象深刻。这两篇文章一篇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包华石(Martin Powers),一篇来自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系汉学教授艾朗诺(Ronald Egan)。这些文章的独特视角非常有价值,也非常有意思。

浙江大学教授赵丰、徐泓、刘迎胜、赵鼎新、王俊、孙英刚6位学者从艺术史考古、对“海外”概念的界定、进一步扩大来源刊物、丰富语种和研究领域、更多关注作为一个“知识板块”的中国、更好地发挥《中国研究文摘》学术交流和推动学术进步的功能等方面,积极建言,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意见与建议。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学术月刊》主任编委王为松,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彦,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温泽远出席座谈会并致辞。

王为松指出,《中国研究文摘》是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的融合共生,同时也是与国际学术的相得益彰,上海市社联愿为这一系列的“建成”添砖加瓦。张彦在致辞中指出,当代中国研究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学术研究工作,中国学也从“以外释中”向“中外互鉴”转变,在这种情形下,希望《中国研究文摘》持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向当代中国呈现博大浩瀚的世界知识版图,也向世界更好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温泽远回顾了《中国研究文摘》启动前期和出版过程中的点滴,指出“摘编”这样一种创作,呈现方式乍一看好像很轻松,其实背后藏着很多艰苦的工作:大量的外文文献阅读,从数百篇文章中精挑细选,每一篇都经过严格的把关和总编、编委细致的工作。《中国研究文摘·第1辑》包含34篇论文,12篇书评,共46篇文章,内容涉及历史、哲学、艺术、传播、法学、生态与环境、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学科。还有一些专题和书评,内容涵盖面很广,选文也颇具学术眼光,弥补了学术译著往往滞后于学术论文面世的缺憾。另外为了增加可读性和版面的美感,编辑还为艺术史文章添加了必要的彩色图片。在AI盛行的时代,这样一份文摘体现出了独特的价值,这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始终坚守“以专业学术打造品牌、以社会责任引领阅读”这一出版宗旨是正相契合的。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还有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总裁阚宁辉,《学术月刊》原总编辑、编审金福林,《学术月刊》历史学编辑、副研究员周奇,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宝敏,《中国研究文摘》编委团队代表王侃良、朱宇晶、杨朗、赵刘洋、郑涛、徐明,以及出品方代表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世纪文景总经理、总编辑姚映然,世纪文景副总编辑何晓涛、贾忠贤。

“中国学术应该望着未来,活在今天。”在聚焦与深耕的同时开阔视野,从相邻的学科进展中汲取营养,这是《中国研究文摘》的“身体力行”,也是当前学术研究长期的取向与进路。

正如主编刘东教授所言,“我们思,故我们在”,《中国研究文摘》如能够让国内学界养成阅读国外最新论文的习惯,势必会大大促进国内的学术,让“国学”与“汉学”在相互辩难、并长争高中,再次获得一种向上、向前的冲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 遇见小面闯关港股:单店日均销售额下滑,屡因食品安全被点名

    遇见小面闯关港股:单店日均销售额下滑,屡因食品安全被点名
    记者|赵阳戈 一家“接地气”的公司将要亮相联交所。近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遇见小面)披露招股说明书,拟登陆联交所,招银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来源:联交所遇见小面成立已11年,开店增至380家,2024年卖出了11亿元的营业额。盈利方面,虽说在2022年因疫情录得亏损,但2023年实现扭亏,2024年有逾6000万元的净利润。 据了解,遇见小面还将继续扩张,2025年、2026年及2027年,计划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及海外分別新开设约...
  • “免签圈”扩容,旅游平台:今年以来巴西等国入境游订单显著增加

    “免签圈”扩容,旅游平台:今年以来巴西等国入境游订单显著增加
    据新华社报道,外交部发言人林剑5月1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自2025年6月1日起至2026年5月31日,对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乌拉圭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上述5国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过境不超过30天,可免办签证入境。“免签圈”扩容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入境旅游的利好发展。当天,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平台上入境游订单量比去年增长接近翻倍。新增的五国入境游潜力巨大,今年以来阿根廷入境游...
  • 长城基金梁福睿:解码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

    长城基金梁福睿:解码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
      今年以来,医药板块尤其是创新药领域迎来一波强劲复苏,但在近期市场调整中也出现了波动。不过,创新药板块的长期投资价值依然显著。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经理梁福睿认为,类似于DeepSeek,未来市场会更加认知到中国创新药从追赶到超越的实力。   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来临之际,基金经理...
  • 外交部: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中方不同意台参加世卫大会的决定

    外交部: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中方不同意台参加世卫大会的决定
    5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据了解,第78届世界卫生大会将于5月19日开幕,台湾地区方面迄今没有收到与会邀请。中国政府对此有何评论?林剑表示,在中国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问题上,中方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即必须按照一个中国原则来处理,这也是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和世界卫生大会25.1号决议确认的根本原则。中国台湾地区在未经中央政府同意的前提下,没有任何根据理由或权利参加世卫大会。台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导致台湾地区参加世...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国可能进入更频繁、更持久的 “供应冲击” 时期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美国可能进入更频繁、更持久的 “供应冲击” 时期
      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周四表示,美国可能进入供应冲击更频繁、通胀更不稳定的时期,这需要央行采取更透明的沟通方式。   鲍威尔在启动对央行货币政策框架五年一次的评估时发表了上述言论。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公众更广泛地理解经济普遍面临的不确定性,” 鲍威尔在华盛顿的演讲中表示,并预测 “...
标签列表